其他
贵族和屌丝差在哪——社会阶层对认知思维的影响
唯我主义和情景主义(Solipsism & Contextualism):这一对实际上不应该称作为概念,而应该是对阶层思维模式差异的高度概括。在自我认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及人际关系认知中,高阶层群体更多的表现出唯我主义倾向(Solipsism)而低阶层群体具有更加明显的情境主义特征(Contextualism)。换句话说,高阶层的关注点和思维模式的核心是个体自身,而低阶层的则是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两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领域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后面会做更加详细的梳理。
假设1:低阶层个体相对于高阶层个体对威胁更敏感学者们认为由于低阶层个体的生活更脆弱且更多的收到外部环境的威胁,所以这些个体对威胁有更高的敏感度。支持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这里就不列举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高敏感性会给低阶层个体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身体健康会受影响,因害怕自身行为会验证消极印象的心理焦虑更强,同时更有可能体验到被拒绝感(我与世界为敌)。假设2:低阶层个体的自我控制感更低自我控制感指的是个体感受到的行为自由和对他人生活影响的控制能力。相比来说,低阶层个体在这方面显示出弱势,即更容易觉得自己的行为受限,同时不善于影响他人。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也是一打一打的,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的梳理,需要看细节的移步原文。假设3:低阶层个体更容易发展出集体性的自我概念,而高阶层的自我概念则更多地聚焦于自身
说白了,高阶层个体做事会从自身出发,而低阶层个体则更可能考虑群体状况。具体来说,在自我概念的表达上,高阶层个体对自我的表达和描述表现出夸情境的一致性,而低阶层则更可能依据环境改变描述方式;同时,低阶层个体可能更多地强调自身与他人的紧密关系而高阶层个体则会突出独立的个体形象;再来,个体的自信也可能受到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低阶层来说,他们的自信就更多地来自于他人评价了。
就比如女性这一群体,低阶层个体可能会认为今天女性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面对的社会期待是在社会互动中创造出来的,原本并不存在所谓的“女性行为规范”这种东西;而高阶层则更可能认为女性就是女性,相夫教子是内在本质之一,不会改变(例子而已,可能略微有点极端)。
在这个部分学者们引入了Haidt等人的1993年的道德实验,证明了以上观点的跨文化性(实验细节自查)。从这一点延伸出来的是,高阶层的个体可能会认为公正和公平在社会中是一种个人选择而非是非正误问题。